查看原文
其他

合肥深情表白:等你来!

江淮晨报 2020-11-12


10月28日~29日,第三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在合肥举行。

G60,曾是连通长三角与西南地区,横亘东西的一条高速公路,而今,它因“科创走廊”而声名远扬。

沿着这条“走廊”,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9个城市——上海、杭州、嘉兴、 湖州、金华、苏州、合肥、芜湖、宣城“组群”,共生共荣。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G60科创走廊的9个城市正努力构筑开放共赢、合作共进、成果共享的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注入澎湃之力。

作为G60科创走廊中的“创新之星”,合肥,这座被誉为“中部深圳”的城市,也已成为全国年轻人最喜欢的城市之一,正聚集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合肥,这座敢想敢做的城市,正全力用最好的环境搭建出一个个创新的磁场,吸引着越来越多人才的聚集,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澎湃之力。

风从海上来,潮涌长三角!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长三角在全国改革发展的大局中,正担起更重要的使命。

一起来听听,在这澎湃的新时代里,那些人才与这座城市的故事。


梦想之城



10月23日,第五届海峡两岸半导体产业高峰论坛在天鹅湖畔拉开帷幕,业内聚焦高朋满座。

作为汽车电子芯片发展专题论坛受邀嘉宾,优旦科技创始人彭勇俊登上舞台分享了他的“锂电池智能管理系统”。

优旦科技不仅是“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案例,还摘得科技部“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立项。

这是他的事业,更是他的梦想,所以台上的彭勇俊潇洒自如,像一位指挥千军万马运筹帷幄的将军。

可就在4年前,彭勇俊的头衔还只是“创客”。

毕业于中科大的他带着“作品”穿梭在各类双创大赛间,给他舞台的城市是合肥!在拿下“创客中国”安徽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之后,彭勇俊带着团队入驻合肥清华启迪科技城,并先后获得市、区两级政府千万引导基金支持。

“肆意成长!”

回顾在合肥的创业时光,彭勇俊毫不掩饰对这座城市的感激。今天,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他所在的团队也入选安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彭勇俊说,争当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的倡导者,“永不终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的确,故事需要听众,城市的“收音机”里还收藏着不少关于成长的篇章。

上周三,90后“掌舵者”韩东成收到了企业成长中的一份大礼——东超科技正式入驻欧美同学会长三角海创中心。这是欧美同学会在全国建设的第一个留学人员“双创”中心,由长三角一市三省欧美同学会合作共建。与东超科技同时签下入驻协议的,还有钧宝智能、微纳传感、竹阁知鼎、安喆科技、图谱智能等多家科技型企业。

谁能想到,空中成像这一神话电影中常见的戏幕,竟在合肥被两个高校毕业生化为现实。

从依靠毕业摄影赚到第一桶金投身科创,到自主研发国内第一块等效负折射率光学玻璃,再到“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的创新应用,韩东成的创业过程“险象环生”。

是合肥对人才的态度,令他在这条“九死一生”的路上坚持了下来。

“重视教育已经成为这个城市骨子里的基因,所以它更愿意给年轻人机会,同时也为年轻人双创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如今,当初的毕业生已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韩东成说:“感谢城市包容试错,让我们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放手一搏,紧咬自主研发不停迭代创新。”

去年,知名招聘网站发布《高校应届生专业就业竞争力观察》。数据显示,当年应届毕业生期望工作的前十五强城市,合肥位列其中。几乎同时,合肥发布《重点单位人才需求白皮书》,字里行间求贤若渴。

"根据我们统计,近5年来,越来越多的清华毕业生来到合肥落地、工作。" 10月25日,在皖清华校友汇聚天鹅湖畔,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清华校友总会副会长史宗恺表示,近年来,合肥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及人才就业环境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才聚集,今后,也将进一步密切合肥与清华大学的的合作,动员更多的清华毕业生选择合肥,“让清华学子与合肥这座城市之间的故事不断得到延续”。

无数动人的故事透露着同一句佳话:合肥,这是一座值得年轻人托付梦想的城市!

精准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当好“伯乐”的背后,是合肥人才工作久久为功的积累,是合肥审时度势灵活调整完善人才制度的精准逻辑:踩准节奏、步步到位,领跑全国。

为最大限度发挥对创新人才的“磁吸力”,合肥在人才政策上真金白银投入。

2017年6月推出“人才新政20条”,直接对标沪杭等一线城市。2018年4月26日,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人才来肥创新创业的若干政策》,从引进人才、培育人才、创业扶持等多个方面推出多重优惠政策,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养人”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在肥创新创业。

2018年,首届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在上海召开,包括合肥在内的九城市将搭建智力支撑平台,形成“九城一张网”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作为入围G60科创走廊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合肥企业,迈立信息科技为数千家中小微企业服务。在该中心负责人艾娟看来,“九城人才一张网”意味着公司人才储备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优秀人才高度集聚,是G60科创走廊最大的优势之一。合肥乃至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只需要花几个小时就可以抵达各个城市,这也方便人才的交流。”

金九银十,招聘黄金季。

今年9月29日,合肥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试行)》,条条政策均围绕企业和人才关注的稳岗安居等问题,一时激起千层浪。

“干货满满,实打实的好政策。”回忆起这份政策的起草过程,合肥市人社局人才开发处处长任清智感慨万千,政策全文寥寥数百字的背后隐藏着相关部门长达半年的雕琢。

“放眼全国,这都是一份非常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政策直击痛点解决了人才安居的问题。”抢在十一黄金周之前发布了这个消息,市人社局特意安排了假期值班接听咨询来电。“一个小长假接听了超过六百个来电,值班人员忙得连水都不敢多喝,害怕错过任何一次询问。”

实用好用的稳岗安居政策为青年人提供了逐梦的基础,而欣欣向荣的产业更为青年人创造了筑梦的舞台!

逐浪长三角,在G60科创走廊这个高质量一体化“引擎”中,合肥的角色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细心研读,你会发现合肥的人才政策就是为重点产业发展而“量身定做”。

这里强调的“重点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软件、智能家电、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创意文化产业。这是合肥启动链长制的12个产业,也是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速前行的动力所在。

“政策共有三大特点,其中主要体现在聚焦重点产业上。”市委组织部负责人在发布时透露, 政策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优化拓展来肥各类人才创业就业服务,以完善“人才链”、保障“产业链”,科学有效地将各方面优秀人才,引导到重点产业发展各环节之中,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较以往的人才租住补贴政策,这次的《若干政策》对重点产业人才提高了补贴标准,取消了落户限制,降低了享受政策的门槛。”市人社局负责人介绍,为适应人才刚性住房需求,《若干政策》还允许在肥首次购买自住住房的重点产业企业的高层次人才可对应享受一定标准的购房补贴,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请额度亦可适当放宽。

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

同样的敢想敢闯,同样的年轻有为,合肥一度被称为“中部深圳”。

40年前,一句“来了就是深圳人” 吸引无数人选择将自己的命运根植于海湾之上;40年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十六个字道出了合肥在内,G60九城市的真诚,柔性流动机制不仅给予了个人发展最大限度的自由,还给长三角跨区域的合作交流带来了活力。


日久生情



青年人选择一座城市,犹如英雄投奔明主,期待着“懂我”与“惜我”。

相比与高楼林立、灯红酒绿,他们更看重城市的态度,“见善如弗及,用人如由己。”

恰好,合肥正拥有这种态度。

——吴头楚尾之地,海纳百川之城。

位居皖中,涡淮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多方交融;开明开放、包容并蓄,占人口总数约一半的外来人口在这里安家落户,融入当地的生活;中科大南迁,合肥举全市之力助其扎根,重视科教谱写“倾城之恋”;京东方困境,合肥破釜沉舟帮其渡难,技术创新打造“芯屏器合”……

——深耕科创发力产业,敢想敢闯弯道超车。

这座城市,毫无保留地培育了京东方、长鑫、蔚来等行业领军企业,“芯屏器合”、“集终生智”等产业星光熠熠!

——以最美自然环境为磁场,聚集最高端的创新资源。

王咀湖边,环绕着滨湖科学城、量子信息创新研究院和中科大高新园区;南艳湖边,合肥大学城、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闪亮夺目;少荃湖边,高教基地、职教园区……这座城市对创新资源从不吝啬它最美的环境。

在这里,初出茅庐的刘庆峰创办了科大讯飞,树立了智能语音领域“顶天立地”的丰碑;在这里,放弃高薪的黄汪成立了华米科技,绘就了智能穿戴领域“合肥制造”的传奇;在这里,首次以非克隆技术培养出人体干细胞的俞君英来了,并成功制备出首例中国人群通用型诱导多能干细胞;在这里,一条支路被称为“量子大道”,国盾量子、国仪量子、本源量子等一批领域骨干企业沿线密集布局,一个新兴的量子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座“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的城市还营造了青年人创新创业最优氛围。

四年前,即将博士毕业的安宁在中科大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咐:“年轻人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次年毕业后,安宁和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另外两名博士同学一起创办了安徽创谱仪器科有限公司。如今,创谱仪器成长为国内唯一可为大科学装置提供光谱系统全套解决方案的企业化团队、国内唯一一家具备高性能弯晶晶体设计和开发能力的供应商,具备解决高端科学仪器“卡脖子”难题能力的创新团队。

“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点赞给予了城市巨大的鼓舞和鞭策,同时也点明了城市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就是“养人”。

不善言辞、低调实干,合肥正用行动诠释着赤诚之心:期待与人才共成长。

寻找“千里马”,时间见证了城市不停进化的需求,也见证了城市充分享受人才红利后的进步。

连续两年跻身“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中国城市”评选前三名、创新能力荣登国家创新型城市第十位、城市基础前沿研究监测指数高居全球第十九位……

从一个“无中生有的小县城”,华丽转身为与上海、北京齐名的“国家科学中心”城市;从2000年全市GDP仅为325亿,到2019年GDP达9409.4亿元,逼进万亿俱乐部的关口;从背水一战成为京东方的“投资合伙人”,到如今“芯屏器合”链链相扣有声有色……

是合肥造就了人才,还是人才成就了合肥?更多时候,我们更愿意用“日久生情”来回答这个问题。

2019年,合肥首次发布《合肥市人力资源发展状况白皮书》。据了解,“人才新政8条”后近10万人才落户合肥,值得注意的是,从上海、南京、北京等一线城市回流的人才比例正在加大,其中来自上海的最多。


深情表白



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光照和养分,人才的成长也一样,完备的生存要素和完善的生态系统必不可少。

在合肥,与人才共成长绝非一句口号。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不止一次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指出:实用好用的人才政策,才是好政策。要千方百计为战新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相关人才租房、购房提供“真金白银”支持。

一座城市的美誉度和发展潜力,控制着人才心中的天平。政策扶持、营商环境、产业基础、主体活力、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等都是吸引人才、留着人才的砝码。

G60科创走廊沿线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包括合肥在内的九城市在深化产业集群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协同创新、推动品牌园区深度合作和产融结合、推广科创走廊“零距离”综合审批制度改革成果等方面发力,建成长三角地区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协同融合发展平台。

作为G60科创走廊的“生力军”,合肥重视“干”而不是“看”,懂得“抢”而不是“讲”。打造“不打烊”线上服务,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优化营商环境,以非常之举应对非常之时、非常之事。

作为G60科创走廊的“引领者”,合肥既是科技创新策源地,也是新兴产业聚集地。“创新之树”常青,二百余个双创基地遍布城市各区,“双创”高潮迭起,多年前就跻身全国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

雨露阳光均有,你只需要尽情释放,合肥已经成为一个“年轻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这是一个俯身听取民意的城市。小到园林绿化、小区整改,大到城市规划,民意调查为先。自2017年起,连续三年开展“为民办实事”工作,畅通市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及市长热线等渠道公开征集意见建议;

这是一个始终与市民站在一起的城市。疫情防控期间,连续发出多封倡议信,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携力抗疫;防汛攻坚战时,壮士断腕保主保重守护万家灯火,军民齐力各界同心让“百年不遇”变为“安澜无恙”。

这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公开数据显示,数十家家境外世界五百强企业已落户,诸多世界第一诞生于此,创新之都“呼之欲出”。

这还是一个温暖的城市。是它让滞留合肥的湖北一家人“在陌生的城市第一次感受到了温暖”——孩子需要上网课,所住酒店员工送来了自己的平板电脑;带换洗衣物没带足,酒店准备了烘干机方便一家人换洗衣服;社区工作人员上门探访,叮嘱有事就联系社居委。在解除医学隔离观察后,这家人写了一封感谢信,“我是第一次到达合肥这座城市,在这里待了十天,尽管我没有看到城市的风景,但待得越久,越发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越发地觉得这是一座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

……

一点一滴,无形之中构建了城市的气度,也彰显了合肥城市综合竞争力。

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安徽创新发展的急先锋,合肥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更渴求人才。

来到合肥扎根合肥爱上合肥这已成为合肥对人才最深情的表白合肥,等你来!



深一度新闻工作室出品

文/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乐天茵子

摄/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福凯


点亮“在看”!
赶紧告诉更多的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